发布日期:2025-05-12 浏览:
5月的康乃馨香气弥漫,温州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的教室里,几位孤独症儿童母亲的身影忙碌着。她们有的仔细听讲记录笔记,有的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经验,有的用相机记录孩子亟待改进的行为,向负责老师请教。今年的母亲节对她们而言有些特殊——妈妈们以爱为舟,载着“星星的孩子”穿越沟通的迷雾,驶向成长的彼岸。
据了解,温州大学孤独症儿童教育与康复研究中心与温州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合作,发起了“星光计划”公益项目,通过每周1次线下家长工作坊和每周一次一对一家庭干预指导,帮助家长掌握孤独症儿童的科学干预方法。
精准分级辅导
让干预融入日常生活
面对孤独症儿童家庭差异化的需求,“星光计划”团队创新推出“动态分级”辅导模式,依据儿童语言发展阶段和家长沟通特点,将家庭精准划分为7个小组,实现“一类一策”。课程中,25项关键干预行为被拆解为生活化场景:超市购物时的物品指认、餐桌旁的互动游戏、洗碗时的夸张表情互动……抽象的理论化作触手可及的日常行动。
为降低家庭实践门槛,团队自主研发“工具包”“策略口诀”等系列工具。其中,“每日打卡表”让进步可视化,“亲子儿歌”将复杂策略编成朗朗上口的旋律。数据显示,使用工具包的家庭中,89%的家长表示“干预压力显著减轻”,亲子互动时长同比提升40%,干预效率提高37%。“过去总觉得干预是项‘任务’,现在连逛超市都能变成孩子的学习课堂。”一位母亲感慨道。
从焦虑迷茫到从容坚定
母亲们迎来蜕变
每周驱车两小时跨区参与课程的张女士,辞去工作全心陪伴孩子的李妈妈,同时关注三个孩子教育的全职妈妈曾女士……这些身影构成了“星光计划”最动人的群像。项目初期调研显示,大部分母亲长期承受较大的情绪压力。为此,团队同步推出“心理绿洲”计划:每周一对一为母亲们开展“情绪调节”,课后“微格诊断”逐帧分析亲子互动视频,为母亲们定制个性化调整方向。
项目开展四周以来,母亲们的坚持换来惊人的改变——孩子们的眼神接触频率提升58%,主动语言量大大增长,而母亲们的情绪稳定度评分从3.5分跃升至7.8分(满分10分)。越来越多的母亲在辅导过程中坦言,当自己学会在细微进步中寻找答案,孩子反而给了她们更多惊喜。
每一颗星星的闪耀,都需要整片星空的守护。在这个母亲节,“星光计划”以实践印证:科学之光照亮前路,社会温情消融坚冰,母亲的坚韧与跋涉,终将让每一颗“星星”绽放独特光芒。
相关链接://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186350976717656221&t=1746932736759&showmenu=false&cdn=https%3A%2F%2Fregion-zhejiang-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item_id=1186350976717656221&ref_read_id=f6ac15dc-f249-4030-8cbc-91e61ad67d36_174701032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