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11-26 浏览:
温州教育》2019年第09期(总第273期)封面
章勤琼
澳门六合彩预测网站 副教授,小教系主任,温州大学教学新秀,小学特级教师工作站负责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委。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点负责人,温州大学与韩国全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博士后面上基金等项目,在SSCI、C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引言
我的工作与生活中,教师成长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经常有人问我,要想成为一位好老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没有很好的答案。但我想,有一句话,“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大概可以为老师们提供一些参考。这句话是朱熹说的,他对“学”“知”“行”做出了重要程度的区分。而事实上,学之之博关乎通识素养,知之之要关乎专业思考,行之之实关乎实践成长。此三者正是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三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以来的深刻体悟。
2012年,博士毕业以后我到了温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所从事的专业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很多人对这个专业了解不多。简单讲,这个专业要研究的是中小学数学怎么学怎么教。从2015年调到温大教师澳门六合彩预测 小教系以后,更是专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在很多人眼中,这当然算是大学里众多专业的“小儿科”,不仅因为研究都需要关注孩子,更因为在很多人看来研究的内容好像不高深,人人都能看得懂。
事实上,小学数学教学这一个“小儿科”专业,非常重要,因为研究的是所有人都要经历的小学数学学习,需要为所有人做好数学启蒙,打下数学基础,这样才使得后续的数学学习与研究成为可能,而数学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同时,这一个“小儿科”专业,又特别难研究。美国著名的教师教育专家舒尔曼在其《实践的智慧》中就明确指出:“在从事了30年教学工作后,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课堂教学……可能是我们人类发明中最复杂、最具挑战性,以及要求最高、最微妙,甚至是最让人感到恐惧的活动。 ”从个人经历而言,我当了近十年的老师,小学老师两年,中学老师一年,大学老师已近七年,带了三届研究生,也开始有了第一个博士生。在这些不同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小学教学带给我的挑战是最大的。
我在大学里从事的主要工作是培养师范生,教师培训是平时工作的重要内容,而自己读研、读博以及现在所从事的研究中,教师专业发展是最重要的主题。所以,在我的工作与生活中,教师成长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经常有人问我,要想成为一位好老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没有很好的答案。但我想,有一句话,“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大概可以为老师们提供一些参考。这句话是朱熹说的,他对“学”“知”“行”做出了重要程度的区分。而事实上,学之之博关乎通识素养,知之之要关乎专业思考,行之之实关乎实践成长。此三者正是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三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以来的深刻体悟。
学之之博:广博的通识素养
以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与研究作为工作,对我来说,多少是一种偶然。我在就读小学初中时,成绩一直处于全校前列,当时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这样的,上当地唯一的重点高中,考取名牌大学,然后出国留学。不想中考时发挥失常,竟未能上重点高中,于是进了师范学校,前两年是非常迷茫的时期,不知道该追求什么,也不知道所学的一切对自己人生的意义何在。回想起来,亏得当时不像如今网络如此发达,能接触到的诱惑并不很多。那时我们能得到的只有书,在师范的迷茫时期就是靠着书本度过的。当时的读书没有任何目的,也没有任何指向,只要手头能拿到的书就读,历史文学、杂谈小说,无所不包。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寝室每晚9点就熄灯,熄灯之后就会拿着一本书到公用的洗手间挑灯夜读,只有那里的灯是不熄的。通过两三年的读书、沉淀、积累,我极大地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成绩、奖学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论今后做什么,都不能停止对知识的求索。那时,我还坚持自学英语,当时完全不知道学了干什么,因为师范到后来已经没有英语这门课程了,只是隐约觉得学好英语对自己今后的人生会很重要。事实上,如果当时放弃了英语的学习,那么后来的考研、出国留学都将不再可能。现在来看,这一阶段是对我人生有重要影响的第一个方面,不要抱着任何目的地去经历沉淀,充实自己,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让自己更加丰富。
这种持续学习的习惯保留了下来。一直到现在,虽然由于工作繁忙,很难再有大段时间用以阅读,但还是会尽可能地抽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除此之外,不带功利心的学习态度非常重要,入职温州大学以后前几年,每个学期都要给本科生上新的课程,这对于一位新老师来说,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备课,但我从来没觉得这是一种负担,而是看成促进自己学习的机会。很多事,在当时做的时候似乎并不知道有什么用处,但在后来却发现大有裨益。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此所谓学之之博。
知之之要:深刻的专业思考
师范毕业之前,有一位老师无意间提到专科生也可考研究生,只是需要先工作两年,让我一下子感觉找到了人生目标。我在师范的成绩并不突出,毕业后回到了老家,在自己读过的村小任教。这对当时的我来说,却是最好的安排,因为这里开阔、宁静、自由、舒适,每天放学后,晚上备完课就可以不受干扰,全身心投入到考研的准备。两年之后,如愿考上了浙师大的数学教育专业研究生。
这开启了我的数学教育研究之门,虽然已经当了两年的老师,但读研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对教学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研究生这两年半,是我经历沉淀的又一个时期。一下子具备这么好的条件,遇到这么好的老师同学,有这么多的资料书籍,而且有了导师的指点,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加强自己的专业,如饥似渴,不断阅读专业书籍。研究生期间,对我专业成长帮助最大的是导师张维忠教授的《数学教育专题研究》这门课程。当时,我和另一个全日制研究生同学跟一班教育硕士一同上这门课,张老师每节课布置一个专题,下节课需要大家来作分享汇报。教育硕士可以轮着汇报,我们两人是每次都要汇报,因此,张老师布置专题之后的每一个星期,都异常忙碌,查阅文献、梳理总结、形成报告。之后,从研二开始进入到毕业论文写作阶段,生活更是变得三点一线,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差不多都在研究所看书写作。读研的过程简单,甚至有些乏味,却收获颇丰。我做研究的基本专业能力就是在那时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真正懂得何为研究,该如何设计并实施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研究,则是在读博期间的继续学习以及工作之后的研究经历中不断获得的。
此所谓知之之要。
行之之实:扎实的实践成长
读研期间的计划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出了一点意外,没能顺利考取。由于当时一门心思准备读博,没有去找工作,一下子成了毕业就失业的状态。原来就读的乡镇初中的一位老师已经成为校长,知道这一情况后,让我去了那里工作,但任教的是英语学科,而且是公认的全校成绩最差、纪律最糟的两个班级。我同时还要准备考博,那一年的执教并不愉快。但仍要感谢这一经历,特别是在经历了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之后再进入到学校当中实践,对教育教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一年之后,遇到了又一位良师,宋乃庆教授。远赴重庆,开始我的博士生涯。西南大学的数学教育团队如此强大,资源如此丰厚,我如鱼得水、如沐春风。但没能跟老师同学相处多久,我又开始了另一段历程。当时我知道了国家留学基金委有政策提供奖学金支持国内跟国外联合培养博士,我于是开始联系国外导师。很快,我联系到了墨尔本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Max Stephens教授。我们几乎每天都有邮件来往,讨论我要做的论文选题。后来一切顺利,因为Max,那边对我来说有些遥远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到了墨尔本大学之后,我进了David Clarke教授的ICCR(国际课堂教学研究中心),这是全世界研究课堂教学最专业的中心,每天跟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研究者探讨交流。每月ICCR都会有一次学术研讨会,大约十几人参加,讨论非常热烈。这种开放专业的交流使我的英语水平、专业能力、沟通技巧都有了飞跃式的提升。在刚去澳大利亚的一个月,墨尔本大学数学与科学教育系就安排我作了英文专场报告讨论我的研究。在回国之前一个星期,莫纳什大学又邀请我去对我的研究作了总结性报告,刚好是有始有终。在澳大利亚这一年,我几乎见到了所有澳大利亚数学教育的知名教授,而每一天似乎都有忙不完的事情,作英文报告,去中小学听课,跟教授讨论,跟教师座谈。当然,如果没有Max的安排与支持,在澳一年时间完成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以及博士论文的主体部分,无异于天方夜谭。有了这样的积累,回国之后完成论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毕业之后,我选择了回到温州大学,同时又在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开始做博士后研究。虽然温州大学并不是大众认知中的“名校”,但在这里,我能很好地做好本专业要做的所有工作。在师范生教学之外,还可以承担大量的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多年的教师培训项目,我跟中小学老师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关系,并被评为首届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优秀培训师。同时,在研究方面,也成功申请到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博士后面上项目等研究课题,在SSCI、CSSCI等期刊上发表了50多篇论文,研究的主题都是有关中小学数学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此外,我还继续保持着与国外的学术联系,墨尔本大学的导师Max Stephens教授每年都会来中国学术访问。另外一位朋友,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Stephen Norton博士已经主动来温州两次,每次我都带他深入中小学听课调研。如今,我们在英文期刊上向西方世界介绍了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也介绍了我们培养师范生的经验。而我自己,也积极参加ICME,PME,EARCOME等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我们与台湾清华大学数理教育研究所更是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都组织老师互访温州与台北进行教学交流与研讨。
更重要的是,我与一线教师开始了越来越多的沟通交流。尤其是聚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以后,我几乎每周都要进入课堂听课并与老师们交流。这个过程对于我的专业研究是有巨大帮助的,也很高兴在这种交流中能让老师们觉得有所收获,我越来越享受这种交流。在2017年的3月份,我开始在个人公众号“数说九章”上写一些文字,记录下自己平时听课之后的一些思考,与老师们交流。我没有想到,这样一个纯粹凭自己兴趣写文章的公众号,能够有八九千位老师关注,每篇文章都有数千阅读,偶有文章会有上万甚至几万的阅读量。想着自己的这些从实践中来的一些思考能够与老师们产生一些共鸣,就觉得非常幸福。
去年开始,温州大学成立了特级教师(名师)工作站,小学数学最早开始招收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位对教育教学颇有思考的老师积极参与,我们形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经常就某些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产生碰撞,并形成研究。关注实践,对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并最终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这是所有老师与教育研究者应该有的思考方式。
此所谓行之之实。
关注学生: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前面谈了进行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三个重要内容,但作为教师,不论自身的专业如何成长,最终必须是指向学生的。我在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中,也经历了这样的转向。
在来到温州大学之初,不论是在组织教师培训项目,还是在参加课堂教学研讨时,我都特别关注数学本质,喜欢跟老师们探讨该如何让数学课堂更加深刻,该如何让学生充分体悟数学思维的深度。那时的话语经常是这样的,你看,班级里像某某这样的学生,你必须要让他们的思维走向深度。虽然在听课时,我其实并没有真正走到这些学生的身边观察他们的学习。这样关注数学思维深刻性的讨论,老师们是受用的,不少老师认为这也正是他们需要从我们高校研究者身上汲取的东西。我也一直觉得这是我应该坚持做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来自台湾的李玉贵老师,她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但她的课堂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后来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在越来越多的交流中,我逐渐认识到,对教学内容认识的深刻性固然非常重要,但学生是怎么理解所学内容的,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是否有真实发生,才是老师最应该关注的。在前年和去年连续两届的“两岸温(温州大学)清(台湾清华大学)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论坛”上,台湾的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之间进行真正的共学合作,在教学中愿意慢下来等学生的这种文化深深打动了我。不禁让我思考,数学课堂教学,是否可以有另外一种可能?
于是,在最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中,我开始特别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对数学的理解情况,更注意从学生学习的需求来分析数学课堂上的大目标、大环节和大任务以及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的适合程度,也开始特别关注班级里的数学学习文化。经历了这样一个对数学课堂关注重点的转变之后,再来观察我们的数学课堂,的确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之感。如今,我都主张在教研活动中,参与备课的老师要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听课,既可以看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从学生的视角来看,是否愿意花这么多时间听老师上这样一节课。从这样的角度,再来思考课堂教学该如何开展。
学之之博、知之之要、行之之实,都是当老师、教学生、做研究必不可少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然而,所有的关键最终都需要有一个指向,那就是关注学生,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这些,都是小学数学教学这一“小儿科”专业中的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