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4-18 浏览:
为了共促专业成长与教师发展,温州大学学前教育系与温州大学附属幼儿园组成联合教研团队。4月17日,学前教育系主任曾越博士、副主任陈铿老师、苟顺明老师、单嗣氏老师参与了附幼锦东园区开展的“AI对话:提问破局,解锁幼儿游戏新可能” 联合教研活动。本次活动聚焦“有效提问”与“AI辅助”,通过高校与幼儿园的合作,协同探究如何通过科学提问策略及AI工具的应用,助推幼儿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教研背景与目的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形式,而教师的提问直接影响幼儿的思维发展和游戏深度。然而,实践中存在“封闭式提问多、开放式提问少”“结果导向多、过程引导少”等问题。为此,本次教研活动提出三大目标:
1、掌握游戏中有效提问的原则与策略,理解AI工具在生成问题、分析幼儿行为中的作用;
2、学会设计分层提问框架,从基础性提问逐步提升至挑战性提问;
3、探索AI工具(如ChatGPT、Deepseek等)在生成针对性问题中的实践应用。
二、理论研修:从理论到实践
教研活动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核心,强调提问应基于幼儿的现有水平,指向其潜在发展区。通过案例分析,教师们学习了如何设计分层提问:
基础提问:明确幼儿当前行为(如“你搭的是什么?”)
拓展提问:引导问题解决与协作(如“病人肚子痛但听诊器无异常,怎么办?”)
挑战提问:激发假设性思维(如“如果医院停电了,你们有什么应急办法?”)
此外,布鲁姆分类法的引入帮助教师将提问层级与幼儿认知层次相匹配,从记忆、理解逐步提升至创造。
三、实际操作:AI助力提问设计
活动中,教师们分组进行实操演练:
AI提问设计:输入游戏场景关键词(如“大班太空主题游戏”),AI生成问题清单后,教师优化语言使其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例如,将“你搭的是什么?”优化为“你设计的太空站有什么特别的功能?”
游戏观察与动态提问:通过观看幼儿游戏视频,结合AI分析幼儿行为数据,设计针对性提问策略。
模拟师幼互动:教师分组扮演幼儿与引导者,体验“追问—拓展—挑战”的提问节奏,感受AI辅助下提问的灵活性与科学性。
四、联合研讨:AI的赋能与局限
温州大学学前教育系教师与附属幼儿园团队展开联合研讨,思考AI在游戏中的优势、局限与实践计划。
优势:
高效支持:快速提供科学、全面的理论资料与多样化解决方案。
查漏补缺:辅助教师完善教学方案,优化提问设计。
理论支撑:基于数据分析,为游戏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局限:
情境适配不足:无法实时跟进班级实际情况,依赖教师精准提问和网络支持。
情感互动缺失:缺乏对幼儿情绪的感知能力,难以实现真实的情感共鸣。
即时性不足:对突发问题反应滞后,需教师灵活调整。
实践计划:
采用“AI+人”协同模式,定期校准工具以适应班级特点。
本次联合教研活动中,团队探究了教师如何从“经验提问”到'“科学引导”、从“单一互动”到“智能协同”,让精心设计的提问助力幼儿游戏。AI是教师的'智慧伙伴',而非“替代者”——它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更多可能。
最后,学前教育系教师与附属幼儿园管理团队围绕“如何借助AI工具提升教师提问能力”展开深入交流。双方的碰撞激发了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新思路。同时,双方还就联合教研的目标愿景与未来计划进行了初步规划。
学前教育系将持续推进联合教研的深化与常态化建设,积极探索高校与一线幼儿园团队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