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3-07 浏览:
2025年3月2日晚,21小教3班召开新学期线上主题班会。本次会议由班长方婷主持。班主任金丽芳老师、20小教3沈冰伟学长与全体同学相约线上会议室,通过AI工具解密、考编经验分享、论文写作指导、班主任寄语四大模块,为本班学生冲刺教师编考试、攻克毕业论文提供“方法论+心法”双重赋能。
一、与AI共舞——数字时代教师角色的重构
方婷以时间轴解码技术狂潮:2023年OpenAI的Sora模型掀起文生视频巨浪,2024年国产DeepSeek凭借“超强推理能力+超低成本+开源生态”三箭齐发,成为教育从业者的智能外脑。她认为技术焦虑是时代馈赠的“思维催化剂”,正是这种焦虑激发我们去创新,说明“驾驭AI”的重要性。接着,她分享了提示词设计的技巧,如“真诚+直接”“反向PUA”“善于模仿”,以及DeepSeek的典型应用场景。最后,她抛出锋锐叩问:在后喻时代,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如何在“学习者中心”的教学范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考编兵法——同辈星火照亮前行路
实战分享环节中,已通过多城区教师编考试的周一诺、郑珺睿同学化身“备考军师”。
周一诺同学以温州、杭州两地考编实战为例,系统梳理备考全流程。面对今年温州考区因台风延期导致的焦虑,她通过跨城参与杭师大招聘会,积累实战经验。她强调在考编备战过程中,心态非常重要,不要焦虑和内耗,“以行动破局”。针对结构化面试,她提炼“总分总”应答框架,建议为高频话题预设模板,并融入习近平教育金句提升立意高度。
她强调导入和探究的重要性。关于导入,低年级可借助主题图创设童趣情境(如“兔子拔萝卜”认识倍),高年级则需融合谈话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巴黎奥运会链接小数除法),也可通过复习导入(如在教学“平行”位置关系前,先回顾直线的知识),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去开展本课。在探究环节,先把握关键问题,再设置学生活动,同时教师要学会勾连有关知识点。
郑珺睿同学结合自身实战经验,为同学们精准解析笔试与试讲备考策略。她提出“三轮复习法”:备考初期用思维导图略背知识点,中期精背强化记忆,后期通过真题默写查漏补缺,并强调“每日背诵必配真题训练”的黄金法则。以金华考区今年增考笔试为例,她阐述了自己如何用10天高强度冲刺实现逆袭。
针对得分要点,她结合自身备考经历,提炼八大技巧:
1.无知识性错误,精准把握每课重难点;
2.教学环节完整;
3.课堂预设对象多样,如“窗边的女生”、“中间的男生”等具体互动对象;
4.注意课堂主体,把知识点蕴含在学生的回答中;
5.设置错例辨析、矛盾点激发思维碰撞;
6.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纠错;
7.教学过渡语、引导语丰富流畅,根据教学环节设计;
8.采用差异化表扬语。
此次教师编备考分享既为同学们指明了备考方向和路径,又解锁了实用技巧,为即将参加社招的同学们注入强心剂。
三、论文破局——从开题到成稿的避坑攻略
本次会议特邀沈冰伟学长开展毕业论文撰写专题讲座。他以自身毕业论文为例,从选题、调研与分析、格式规范等维度逐个拆解“避坑指南”。
1.选题定调:精准锚定研究坐标
题目要“减”宽度,避免《小学教育研究》等宏大命题。“加”深度,通过加定语来限定研究范围,如“理论框架+热点+学段”的组合,简洁有力概括出论文的主体内容。
2.内容规范:细节铸就专业质感
他详细讲解了撰写每一部分内容的要点,如研究思路最好可以用流程图的形式可视化呈现,文献综述需总结、提炼其他学者当前的研究成果,寻找该领域的共识点、争论点、空白点,调查部分要写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一般是采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混合研究等等。针对格式规范,他强调自动化排版,使用“标题样式+格式刷”操作,实现目录一键生成,而手动编号易致修改时章节混乱。
3.工具赋能:高效攻克文献难关
他现场演示了各网站中文和外文文献的下载步骤,并说明如何精准检索。另外,他着重讲解了调研板块,向同学们推荐SPSS和Nvivo这两个工具,并讲解使用思路,以此实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验证。本次分享以“真实案例+工具图谱+风险预警”的务实风格,为我班学子厘清论文写作迷局,注入破局勇气。同学们直呼受益匪浅,“雪中送炭”。
四、师者引航——在春日的土壤里埋下希望
班主任金老师结合当前关键节点和实际挑战,以「安全、规划、交流」为关键词,为全体同学送上恳切嘱托与行动指南。
一、安全:筑牢成长底线
安全无小事,金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人身、交通、饮食等基础安全。针对就业焦虑、论文压力等现象,她强调“焦虑不如行动,坚持终见花开”,并以往届生连续三年备考终获教师编的案例激励同学保持韧性。
二、规划:破局毕业攻坚战
她回应方婷与沈冰伟学长的分享,提出同学们要主动学习新技术、深度应用提效率、保持专业判断力。与此同时,同学必须锚定核心任务,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合理规划论文进度,顶岗实习的同学需与小学指导老师协调时间。
三、交流:成长资源融合
同学需主动与导师、家长、同辈及优秀校友沟通,避免“单打独斗式努力”,善用小红书等平台时需结合专业指导交叉验证。
当钱珝笔下“莫愁千里路,自有到来风”的千年回响穿透时空,此刻21小教3的全体教育追梦者正以双重姿态劈波斩浪:论文攻坚者将学术探索化作破解教育难题的密钥,教师编备考者借巧妙复习法熔炼高频考点,不断打磨教学实战技能。在AI时代的技术浪潮中,我们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须知少年凌云志,浩气穿云自引风。新学期,我们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